寫在前面:
本文為2017年下旬與Feel More減法生活合作的專欄文章,原文刊登于此–>
(上篇)(下篇)
很榮幸與減法生活平台合作,嘗試將幾個有興趣的題目寫成落落長的文章,也做了一些資料的整理,很開心藉著這個機會,再次去拜訪過去的修理師傅,也搭訕了新的修理師傅,收獲滿滿!
對減法生活概念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前往網站欣賞更多噢!
———————————————————————————————————————————

YY car 01.jpg

這是我外甥YoYo五歲前的汽車玩具。

大部份的人在一生中擁車數量最多的時候應該就是兩歲到十歲,細數YoYo曾經擁有過的車子,大大小小少說也有四十台,除了現在玩的電動玩具車,大多玩具都是來自鄰居或親友的贈與,二手甚至是三手的玩具,外觀難免不如新車,“烤漆”多少磨損,但功能如常,小孩也就玩得開心。

我曾經問過三歲的YoYo:你最喜歡哪台車?三歲的YoYo認真地說:都喜歡!

到底人類對物品的分別心,是怎麼開始的呢?
小時的我,床邊有一些從夜市玩遊戲中得到的絨毛娃娃,歪嘴鞋斜眼的它們,現在回想起來不是很可愛,但當時還是愛護有加,只玩溫柔版的扮家家酒遊戲,因為媽媽總是說(嘮叨),娃娃不要用力拉扯會壞掉。
我在雙親皆有裁縫背景的家庭長大,家中對於物品的態度就是小心使用,如果壞掉就直接拿來修理,這樣的觀念同樣直接地傳到我與YoYo身上。

家長的生活習慣、個人價值觀的展現或者是替孩子挑選的視聽內容,都是形塑他們未來樣貌的因素之一。

雖然讓一個單身女子來說這些事情好像沒什麼說服力(汗),不過在推廣修理觀念的這些年裡,的確看到許多父母願意帶著孩子來參加活動,以及一些教育相關團體所製作的友善修理教材、出版品,還有各種超好玩的媒材與活動,讓修理行為除了老一輩的節儉觀念與新一代提倡的環保意識外,也添加了更多融合生活的教育性與趣味。

修理站課程-娃娃修理02
玩具修理達人裘西老師,帶領孩子修理娃娃

(回顧一下裘西老師的修理文章吧!)

 

卡通、繪本與幼兒修理教材

在動畫界有兩個著名的修理師傅,許多家長與小孩應該都認識-玩具醫生麥芬與萬能阿曼。

 

小醫生大玩偶裡的小女孩麥芬可以跟玩具夥伴溝通,透過他們的幫忙以及細心巧手來修理好各種上前求助的壞玩具;不只是玩具身體的損壞,有些還是心靈的傷:擔心害怕、苦惱後悔、挫折退縮……小女孩與朋友一起修理身心靈受傷的玩具,協助他們繼續面對玩具/真實人生。

 

 

萬能阿曼裡的主角阿曼是位年輕的修理師傅,萬能的意思是他什麼都會修,在阿曼的修理店鋪裡有一群厲害的工具夥伴;不同於玩具醫生裡擬人化的是玩具,這裡擬人化的是工具,工具們都有不同的個性,就像是每個工具都有不同的用途一樣,大家分工合作一起修理大大小小的狀況。印象很深刻的是,台灣的動畫配音還適時的加入台語的對談,以及為了保護有歷史意義的街區,大家一起發起社區保存運動的情節,惜物也惜舊,十分感人。
(回顧舊文:惜物孩子的電視節目表–萬能阿曼

 

除了卡通以外,也有一些繪本是以修理為主題,像是《像新的一樣好(漢聲)、《玩具醫院(阿爾發國際文化事業)、小布的故事《小布修東西(企鵝圖書)……等等。在去年年底,青林出版社來信請城市修理站為他們翻譯出版的繪本胡斯的修車廠推薦;更在出版社的邀約下,將過去推廣碎布再利用–杯墊製作方法整理成繪本裡的小夾頁,成為親子一同手作的小單元。

胡斯的修車廠描述經營修車廠的胡斯遇到了很多不同的修車難題,但是都能聰明地重新利用各種廢棄物替大家修理車子,不只修理,更提到廢棄物再利用的觀念。

過去長期耕耘幼兒教材的親親文化,在今年也將電器維護與修理的概念加入,設計了一套專門給幼兒園的孩子上課的電器教材,從各種面向來認識家電種類、正確使用觀念與安全注意事項等等。城市修理站很榮幸有機會可以替合作的幼教老師做課程前的知識補充,我們為了完整地傳達從購買、修理到回收的電器生命過程,在分享時補充了廢棄電器的處理方法,以及未妥善處理的話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

 

修理站市集活動01

玩具算是孩子生命裡數量最多的”民生用品”,從玩具開始來傳達惜物與修理的觀念是最有趣的切入點!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長期回收二手玩具,在台灣各處設立許多玩具物流中心與玩具圖書館,協會也設計了多種有趣的體驗計劃,其中包括玩具醫院!由年長的爺奶志工來做玩具醫生,親手修理大大小小的壞玩具,也讓小朋友實際體驗修理的過程。
(補充連結:新北市玩具銀行

而許多國小裡也都有玩具醫院的設立,利用學校裡的閒置教育空間,讓有興趣的退休長輩、老師、學生一起來參與,例如新泰國小、逸仙國小、武功國小、五華國小、中壢國小……等等,修理玩具的醫生穿上白袍,醫院內分為不同的科別,像是內科、外科、神經科、美容科,從玩具的損壞狀況來判斷該如何來修理,過程十分有趣!學校裡的教育不是只能存在死板的課本,透過觀察與動手修理,在不同結構與原理的玩具上學習到更多生活智慧,以及珍惜物資的觀念。

修理站課程-娃娃修理01
裘西老師過去與城市修理站合作開設的娃娃修理課

不只是修理物品,更是學習負責任的人生態度

在台灣,能夠讓孩子接觸的修理教育資源很豐富,不過修理觀念似乎很難跟著每個孩子一起長大,因為很容易就被各種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想法給取代,像是:「用買的比較便宜/快」、「東西壞了又可以買新的了」、「直接換新就好啦,功能也比較多」、「懶得拿去修理,直接網購就好」……丟掉東西很簡單,放進垃圾桶就可以頭也不回的走了(在未來還有更簡單的解決方法叫做移民火星)。

物品被製造販售到丟棄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消費至上的價值觀是商業操作的主流。過去有一種美德叫做惜物,也默默地被轉化為吝嗇與小氣的同義詞。購買總比修理方便、便宜;但人類從來都不只是個社會定義的消費者,也是這個地球上的海量廢棄物製造者。

就像是沒有人樂見自己的孩子亂丟東西四處破壞,把房間搞得亂糟糟,看著亂糟糟的地球。此刻正是負起責任的時候,大家都需要做地球媽媽的好孩子,對自己使用的物品與產生的廢棄物負起責任!

其實,修理從來不只是把壞掉的東西修理好這麼簡單,修理行為就是一個學習負責任的過程,學習對自己的物品負責任,用各種辦法來解決使用者造成的損壞,不管是給專業師傅修理,或者是自己動手DIY,無法修理的話還可以轉個彎想想改造的方法!

城市修理站曾經在市集活動裡帶過一些親子共做或者由孩子獨立完成的廢棄物改造,像是利用廢棄衣物來做杯墊、牛奶盒來做零錢包,活動中都會翻轉、拆解物件原本的形狀來改造成新樣貌。即使孩子手指的力量還不夠,小小的身體都站了起來使力,就是對眼前的任務躍躍欲試!我們也曾開過給孩子的娃娃修理課,讓家長帶著孩子來修理他們的布娃夥伴,孩子縫的歪七扭八,家長在一旁又著急又笑彎了腰!

沒有分別心的孩子,很容易將物品看做自身感情或者實體的延伸,例如床邊的龍貓娃娃是一起睡覺的夥伴、手裡的小警車是一起維護和平的夥伴、腳上穿的鞋子、身上的衣服、使用的桌椅與畫畫的文具等等,都是一起闖關一起冒險的隊友。修理行為即成為對自己與同伴的照顧與愛護,透過家長有意識的教育選擇,可以將修理行為內化與常態化成為與孩子一起生活的一部份,在成長過程中養成同理心,善待、維護與修復物品/身體/各種關係的意義,這不只是環境保護的教育養成,更是家長與孩子可以一起建立的永續人生態度。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