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總是懷著期待,希望小孩長大變成怎麼樣的人呢?

小外甥佑佑現在快要四歲了,每天看著他長大,即使不是身為父母,我都好希望長大後的他,能夠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喔當然,能夠成為個惜物的人是最棒的了!

現代的小孩在上幼稚園之前,數位媒體被託付一部份的保姆與教育工作,因此市面上很多學齡前的“學習”卡通,不外乎就是數個數字、念個顏色、說個預言故事,或者學學英文字母,當然除了這種知識性的學習之外,還有一部份是關於道德教育的卡通,例如說不要欺負弱小、禮貌的重要、友誼、孝順父母、愛護動物……在陪著外甥佑佑看卡通的日子裡,老實說也看到好多扭曲的世界觀,講述公主的故事也未免太炫富、跟霸凌只有一線之隔的“捉弄”、過度崇洋的洗腦教育、在貧窮人的故事裡提倡知足(但怎麼不叫富豪知足點?),寧願快速轉到動物星球頻道,學猩猩叫聲還比較令人放心。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萬能阿曼>(Handy Manny),15分鐘的小故事後,我跟佑佑都變成了阿曼的超級粉絲!

(上工前都要數一數工具,一起出發) <萬能阿曼>的故事主角,是一個叫做阿曼的修理師傅,鎮上所有東西都是他修的,他有八個好幫手,菲力比(十字起子)、道納(一字起子)、勞斯(扳手)、卓莎(捲尺)、小光(手電筒)、阿嬌(尖嘴鉗)、阿帕(榔頭)、達絲(鋸子),每個工具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害羞有的勇敢,在阿曼與工具們互相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到團隊與友誼的重要,而在幫助鎮上居民的同時,可以看到許多物品與主人的故事,與物件修理的基本原理、工具的使用方法(甚至不時還會討論到尊重生態的工程方法!),以及,朗朗上口的歌曲,還有融入地方方言的台詞以及角色本身的在地習俗!(阿曼的角色設定是西班牙裔,卡通中常常出現西班牙的傳統節慶與習俗,而為了融入播出的各個國家,在台詞的設計上特別留給地方方言一個空位,台灣播出時,會不時穿插台語,角色也會在言談中學習到台語。)

(每次都會唱到的修理歌)

早期的萬能阿曼是短篇式的,一個故事是15分鐘,較近期的萬能阿曼時間比較長,故事也比較深,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看不懂,結果變成大人看了很有感觸,除了在修理的主軸外,更加入了令人省思的城市與公民參與問題!

印象很深的一集(有雷慎入!),是阿曼帶著工具去找隔壁城鎮的哥哥(阿曼與哥哥的父母早逝,由爺爺扶養長大,這時候連隔代教養問題都可以討論討論!),因為父親留下來的修車廠,要被“都更”掉了,哥哥一直在這間老修車廠工作,跟附近鄰居感情都很好,不過市長打算把修車廠的地拿來蓋新建物,阿曼跟大家一樣很捨不得,所以招集了社區居民一起挽留修車廠,希望可以留下老回憶,不過陳情、抗議皆無效的狀況下,市長帶著怪手前來,本來大哥也放棄了,最後市長的小女兒成功說服市長,修車廠真的保留下來了!!!!!(沒想到連小革命都談上了!不過拒馬沒出動~)

<萬能阿曼>裡,處處是惜物的觀念延伸,東西壞了就要修,是件很正常的事,社區與人際關係也是,需要開放的心胸來化解歧見,修理是種創意思維,找出兩全其美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在這個“現實”的卡通裡,“動手做”、“勇於嘗試”就是最好的解答!小孩需不需要在兩歲就開始學ABC或者數手指,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能夠在醫生建議的孩童每日觀看電視時數限制裡,讓<萬能阿曼>進入小孩的節目表中,或許就是個很棒的學齡前教育!
螢幕快照 2013-07-13 上午11.27.00

(自從佑佑開始看萬能阿曼之後,也開始喜歡玩修理的遊戲,拿著玩具工具到處修理,玩具壞掉了,也會嘗試自己裝回去,雖然失敗率很高,不過至少願意動手啦!!)

目前萬能阿曼在迪士尼頻道播出,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查查電視節目表~

One Comment

  1. Pingback: 台灣孩子的修理養成教育計劃 | 城市修理站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