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171_950374984979301_1249194319728275197_o 10351105_950374994979300_1039700537948063626_n
(精彩的工具箱!)

好,漿糊就漿糊,幹嘛要自己作呢?
吳老師的第二堂課就教大家製作手工漿糊,這對於修復紙張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原因就是,一般市售的黏著劑,像是膠水、白膠、口紅膠……通常都屬酸性,在進行紙類黏著後,會隨時間而逐漸酸蝕紙張,可能會造成比原本還要大的損害,站在修復的立場,反而得不償失,因此最好還是使用非酸性的黏著方式,吳老師這次分享的手工漿糊,就是老祖宗的智慧,過去中國所流傳的黏著劑製作方法,材料很簡單,也很便宜,更可以依照使用的需求來小量製作,方便製作的話也就不用去買貴鬆鬆的非酸性黏著劑摟,大家快來試做看看!

材料:

1.無筋的小麥粉(也就是無筋麵粉,一般用來製作水晶餃等麵食類的麵粉,可以去食品材料行或者一般雜糧行購買)

2.水(冷與熱)

器具:

1.可以加熱水的工具(電磁爐、瓦斯爐、或者電熱水壺……需要將水加熱到65度以上)

2.瓷杯或者鋼杯(可以耐熱的杯子或者鍋子,大小看你所需要製作的漿糊量有多少)

3.可用來攪拌的工具,桿麵棍或者筷子,盡量不要太細,好施力最重要!

4.用來裝做好漿糊的罐子,可以用果醬、醬菜之類的玻璃罐,或者瓷罐,需要有蓋子,並且事先用熱水煮沸,乾燥之後才能使用,這樣漿糊比較不容易壞掉。

做法:

1.先加入適量的小麥粉在杯子裡,再慢慢加入冷水,水不要一次加太多。

關於水與粉的比例,一切都需要用手指來感覺,所以剛開始攪拌,請使用自己的手,粉漿攪和之後手抓捏起來,要有ㄒ一ㄨㄒ一ㄨ(台語)的感覺,有點黏黏的,但還是稀狀,手指分開會感覺有點黏黏的阻力。

2.熱水可以燒至100度,基本上水溫只要達到65度就會產生糊化,在不使用溫度計的情況下,100度是最好辨識的溫度標準。

10703975_950375131645953_6760616942990345107_n

3.抓好攪拌棒,一邊在杯子裡快速攪拌,動作不要停,再快速加入燒好的熱水,持續攪拌,看到杯中已經開始狀態改變,開始糊化(變稠、變黏、很難攪拌)水就可以停止不加。

(ps.台灣溫度四季差異不大,不會遇到下大雪這種極端溫度,所以這種方式基本上是四季合適的,像在過去中國南北方製作漿糊的方式就有不同呢!)

4.用力的攪拌均勻,直到漿糊呈現透亮,拉起攪拌棒可以看見稍稍“拔絲”(就是下圖的攪拌棒!),倒扣不會掉落,漿糊就大功告成啦~

1490869_950375101645956_1284163775666250768_o

IMG_20140912_183234
(過篩漿糊,圖中老師加了點水較好施做,加不加可以自己決定)

涼了之後,可以使用篩麵粉的篩子與飯匙(或者扁平好握的東西),稍微施點力,將漿糊放在篩子上,用壓的方式過篩,使漿糊細度一致,接著分別盛放入罐子,收到冰箱冷藏,可放兩週。兩週之後漿糊會開始出水分離,就不能使用了,也無法在使用別的方式還原。

因為製作原料就只有小麥粉跟水,所以不要的漿糊可以直接沖掉。

使用時可以依照需要的黏稠度與濃淡來對水,用乾淨的湯匙挖出需要的漿糊,加入水攪勻調製即可。

吳老師說這漿糊的好處都多,只要是紙類都可以黏著,而且可以維持100年,如果黏錯或者想重新黏接,只要在黏著處加點水,就可以再度將紙分開,100年之後如果紙張分離了,也可以再用一樣的方式再度黏著回去。

IMG_20140911_193025IMG_20140911_193738

(使用纖維長的紙來修補裂縫)

可還原、不傷紙質、環保、材料簡單可以隨時而適量的製作,而且還可以加入防蟲的中藥一起製作成防蟲漿糊(還可以有顏色),是不是很優質呢~(而且還可以吃)

2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