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被拆掉的明湖菜市場附近,有間手工修鞋店,是“利師傅修鞋”。

狹小的店面很容易讓人路過沒發現,今年開始拍攝二手物品紀錄片<痴情漢>時,發現這間小小修鞋店,從家裡找出一雙鞋底磨破的板鞋請師傅修理,順便拍攝修理狀況,對於這樣的“手工創作”感到愛不釋手!

先來說說當時這雙板鞋的慘況好了,不玩滑板但卻硬買了板鞋,常常“長途”走路的我,不只腳底難受,更因為鞋跟磨損而讓鞋子一遇到下雨立刻進水,於是在專業家庭主婦也就是我媽媽的推薦下,帶著破鞋去找利師傅。

當時鞋子的後跟磨損嚴重,鞋底中央也快要磨破,於是利師傅的做法是,先將鞋底磨粗(以便上膠)→切一塊新鞋底可補上後跟磨損處→原鞋底與新補後跟鞋底都上膠→等待膠水適當黏度,兩者黏合在一起→用砂輪機磨出吻合鞋底的大小→整個鞋底上膠,再切一塊大的新鞋底,同樣上膠→等待膠水適當黏度,兩者黏合在一起→用砂輪機磨出吻合鞋底的大小→最後發現鞋子裡腳跟處的軟墊也磨掉了,所以順便幫我縫補一塊軟墊進去!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鞋底的黏著膠需要等待20分鐘才可以黏合,所以在過程中,多了很多時間跟利師傅聊東聊西,他分享了許多有趣的修鞋知識與他的人生,他說:整個鞋子修復的過程不難,但是需要時間等待與耐心細心,這就是手工修鞋跟機器修鞋的差別(詳情後面再來說清楚)。

利師傅與老闆娘

(2012.4月接受訪問的利師傅與老闆娘,當時老闆娘正對我說著,不管怎樣破都一定要修好的客人,與明明可以修但卻不想穿而選擇丟到的客人,這兩種都有遇過。)

接著,開始作修理地圖之後,第一個就想到利師傅,一定要來好好的訪問他一下的啦!!

(每天利師傅都跟太太一起工作,在狹小的店裡再塞我一個,完全就是在挑戰大家的工作極限!!)

大雄:利師傅你看起來好年輕,可以請教一下你的年齡嗎?

利師傅:(害羞)其實….我今年57歲了,民國73年開始做(製鞋工廠的)學徒,以前是學做鞋面(註一),因為大哥在賣鞋,剛好有管道可進去學習。當時工廠做很多種不同的鞋子,生意都還不錯。

大約在民國八十幾年,台灣的工廠開始外移到大陸,我們的工廠生意受到一定影響,民國九十幾年左右,大陸鞋子傾銷回來台灣,因為價格便宜,台灣本土製的鞋子內銷市場縮小,很多師傅都轉業了,再加上我工作的工廠失火,所以算是失業吧,大約是四年半前,開始自己出來修鞋。

大雄:當時的老闆還有繼續開作鞋子的工廠嗎?

利師傅:沒有,他後來就沒做了。

大雄:當時出來自己修鞋的狀況是?

利師傅:其實在工廠的時候也有接觸到修鞋,因為專櫃也會把客人的鞋子送回來給我們修。後來自己失業之後,就想說繼續來修鞋。以前學徒時期曾經在雲林幫一個老闆做過機器修鞋,做了大概一年,之後就沒做了,那時候民國76年,一般客人的接受度不是很好,因為當時的機器修鞋大部份都是在百貨公司裡面,因為機器的關係,看起來也比較“整潔”(相對於傳統老師傅的手工修鞋過程中,容易產生很多灰塵與屑屑),所以當時機器修鞋在百貨公司接受度比較高。 現在很多機器修鞋很多都做連鎖的,大家漸漸接受度也高了,不像以前。 我從工廠離開之後,反正自己有技術跟設備,就開始作手工修鞋。

第一年是在汐止,生意不好,因為地點太巷弄裡,剛好小孩都在東湖附近上課,所以就想說搬過來這邊。相較於汐止的客人較容易覺得修鞋價錢偏貴,我明顯感覺台北市的客人接受度高,生意也好轉。也可能跟地點比較有關,這裡的社區範圍也比較大,需求比較多。

大雄:可是我覺得你修鞋的價格已經不算高了耶…(機器修鞋的價格通常都會比手工修鞋貴)

利師傅:對壓,可能比較有在修的就會知道行情吧…… 我搬來這裡生意穩定很多,平均每天都有十雙左右的鞋子送來修理,主要是要修好鞋子,要細心,把客人的鞋子當自己的來修,做出口碑。太太也幫了我很多忙,她是我的大幫手!

大雄:可以請師傅說一下手工修鞋與機器修鞋的差別嗎?

利師傅:手工修鞋就是我們常常在路邊看到的老先生那種,大型的工具不多,就是一些磨砂紙、裁刀、鐵鎚之類的小工具,都是用手工來磨,比較費時,像我也是手工修鞋,不過我有一台砂輪機可以幫忙,但有時候還是會用手工磨,太太幫忙的時候也是直接用砂紙磨。手工作業雖然比較慢,但是我也說不上來,就是習慣這樣的方式。

機器修鞋的話,你可以看到店面有很大型的機器,那樣的機器可以修很多種不同的部份,以前大多都是在百貨公司裡幫忙修鞋,現在他們有出來開很多連鎖的修鞋店,他們會有快速培訓快速開業的方式,速成機器修鞋的課程,相較於手工修鞋的老師傅,他們靠的是經驗跟手感,直接刀子一切,很準的,手工要磨到什麼程度,哪裡要怎樣細修,這些老師傅的功力不是一兩個月就可以學成的,所以現在大多都是機器修鞋,手工修鞋的大部份都是老一輩的,年輕人不一定會願意學。

之前有客戶跟我說,這邊以前有個手工修鞋的老先生,他也有順便修傘。但是前幾年就不見了,可能是年紀太大收起來。

而且機器的話,吸粉塵的蒐集袋,吸力比較強,環境比較整潔,我的磨砂機粉塵就比較多,所以工作一定要戴眼鏡跟口罩。

現在內湖這邊機器修鞋也很多,但是客人會挑,還是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師傅。

(老闆娘正在用砂紙磨去鞋底的殘膠與灰塵,以便上膠黏著,沒有磨砂機的方法,就是要這樣慢慢磨。)

大雄:對噎,這麼說起來東湖競爭好激烈!這裡的手工修鞋我知道的就有兩間,還有兩間是機器修鞋。

利師傅:對壓,其實應該還有一間手工修鞋,如果沒有需求,大家就不會注意到,但是只要一想要修鞋,就會發現其實修鞋店的數量不少,隱藏版的比較多,是沒注意到!

大雄:修鞋子有淡旺季嗎??

利師傅:有喔!像是雨季,遇到下雨大家才會發現自己鞋子破了要來補。

大雄:最近一直下雨,你們生意一定也超好對吧!

利師傅:對壓,而且現在也在趕要給別人的鞋子。我一直有在接鞋子代工,也是鞋面的部份,像台灣現在的情況,除非是一些自產自銷的大廠,或是不想外移堅持要留在台灣的製鞋工廠,現在應該都很少了,以前中部是台灣製鞋工廠的集中地,現在很少聽說了。台灣目前應該都是以內銷為主,一些比較小的工廠,可能師傅數量也不多,所以要趕貨的時候都會發包出來,我就會去接,雖然一天只能做很少的數量,但是就還是加減做。

大雄:有沒有記得有趣的鞋子修理狀況呢?

老闆娘:很久以前有個人拿了雙涼鞋來修,到底是什麼問題我也忘了,不過當時為了修它,把整雙涼鞋都拆開來,最後在一層層接回去,很耗工夫,但是對方因為喜歡這雙鞋,所以也願意這樣子做,價錢也接受。修久了就會遇到很多好玩的事,什麼樣的客人都有,但大部份會來修鞋子的都是因為喜歡這雙鞋,或者是鞋子已經穿的很合腳,所以願意拿來修,不然就直接買新的也不一定會比修鞋貴。

利師傅:像有些其實已經不能修,例如說是鞋面的人工皮破裂,這個除非是重新弄皮否則無法,但是有時候遇到很喜歡的客人,他們會求我們不管怎樣都盡量修,像是小朋友很喜歡自己的鞋子,人工皮的話就還是用黏的幫他補,或是想盡辦法來修到可以繼續使用。

老闆娘:像這雙高跟的靴子,鞋跟壞了,我們就去找零件來幫她補,問客人願不願意換新的跟,金色的也很搭,客人願意,我們就做。

——————————————————————————————-

在大約一小時左右的訪問過程中,陸續又來了三位要修鞋的客人,老闆娘忙著接待,解釋會如何修理他們的鞋子,其中一位還抱怨穿三次就壞的鞋子,不過儘管生氣還是拿來修了!老闆還接到了製鞋工廠老闆的電話,詢問代工的鞋子完成了沒。只能說利師傅年節前還真是忙碌。

不只是利師傅,在很多修理師傅上都可以看到他們對技藝的堅持與熱忱,還有自由發揮的想像力與與變通能力,讓這些壞掉的物品可以再度找到新生命,修理變成創作與改造的過程,不只是像利師傅這樣的職人樂在其中,一般平民老百姓如同我們也是,不僅是為了省錢,或者為了那雙合腳的鞋,或者是為了不再浪費更多資源。

 

 

 

<利師傅修鞋>

營業時間: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星期日公休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189巷21弄11號1樓

電話:02-26315592  /  0920829940

備註:各修理點的狀況與師傅手藝好壞請自行比較,歡迎大家親自走一遭,與修理師傅面對面聊個天!

by 大雄

———–文章備註————

註一:鞋子的組成其實很簡單,就是鞋底+鞋面,台灣過去曾經是外銷鞋子的大王國,從以前開始台灣的製鞋工廠一直都是師傅制,廠裡會有鞋面師傅與鞋底師傅,從裁切版型到組裝,這樣的制度讓產業裡的工作者對鞋子結構與組成十分熟悉,不過絕大多數工廠在外移至大陸之後,整個體系變成效率較高的生產線制,也就是說每個人只負責鞋子的一小部份,打鞋帶孔的、穿鞋帶的、黏合的、切割的……工人無法習得製鞋的本領與知識,做出來鞋子品質就產生落差,這樣的情況在各種行業都會出現(例如成衣業,過去在台灣也是師傅制),生產線的工人無法真正的“出師”,不像早期的台灣製鞋業,一旦出師不僅薪水漲,或許還可以有更多人生的可能,例如自行創業。

5 Comments

  1. Pingback: [店鋪專訪] 手感永遠是王道–內湖利師傅修鞋 « RecycleBase's Blog

  2. Pingback: 2013.05.31 內湖區修理地圖分享會 | 城市修理站

  3. Pingback: 城市修理站年度回顧! | 城市修理站

  4. Pingback: 城市修理站 年度回顧! | RecycleBase's Blog

  5. Pingback: 花幾百塊,換回一段繼續穿著的緣分 | 城市修理站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