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坊結束之後,同學們與佳君整理了自己的心得,想要跟大家分享,從踏查到成果產出,除了實際的執行能力提升,還有更多從社區獲得的寶貴禮物!



◎李冠毅(東吳社工系):

這次與城市修理站、英文系一同合作的維修地圖,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嘗試在三個不同的組織中,找到共同合作的可能與目標與工作上的分配責任,又必須在彼此之間如何相互協調下,依舊能夠在各自產出自己的預期成效時,又有著合作的可能,這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在開始尋訪、訪查之前,我們與英文系共同在福佳社區中,逐戶找尋著置身於都市中的維修店家,對於唸東吳已經兩年的我而言,即使每天騎車都會經過此地,但說實在的,在這次踏查之前,我亦從未注意過身在東吳旁的福佳里社區,而透過徒步踏查的過程裡,那些存在的老店、老房,才逐步的步入了自己的眼簾,看到泛黃的招牌與斑剝的磁磚,彷彿在訴說著社區裡所發生的故事,這時,我才漸漸看清了福佳的樣貌。

訪查的過程其實沒有想像中順利,也與自己心中的預期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許多在福佳里的老店,得到的大多都是婉拒這份訪查與影像紀錄的邀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在市場中維修皮鞋的店家,與老闆交談後,馬上被其婉拒訪談,表明自己只想低調做生意,沒有意願給別人知道,就算是匿名做訪談,記錄人生故事也不願意。

也因為這次的尋訪經驗,讓我對這些維修老店中的老師傅,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一直以來自己對於這些維修老店,都有著一種很粗淺的想像 : 商人嘛,有個人免費幫你做宣傳,讓店家有生意做,不是很好嗎?

但經驗過這次的踏查尋訪後,實實在在地打破了這份既定的刻板印象,我相信對於這些老師傅來說,吸引生意也許並不是自己心中第一順位的事情,而是自己心中對於這份工作的某些堅持,而這份堅持,其實第一個讓我聯想到的,是日本職人,堅持把自己所專精的職業做到最好,用最認真的態度看待自己的這份工作,而這些,都是我在尋訪店家與老師傅交談之中所感受到的。

要做一份修理地圖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開會討論,分配工作、擬定路線與計畫,也設想了詢問的技巧,只希望可以將這些長輩們的生命故事,在時代的洪流中,能夠用另外一種形式將其保留下來,但最想不到的還是這些老師傅們的低調與執著,在時代的洪流裡,他們默默地守在自己的位置,用最認真的態度,做好自己的工作,而雖然我們沒有成功的訪問到這些老師傅,但對我來說,接觸到這些如職人般的老師傅,也算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收穫。 





◎陳羿瑄(東吳社工系):

從<癡情漢>影片開始認識城市修理站,影片中將舊物修繕再利用的精神,我開始思考「不被需要的物品經過巧手後還可以是被需要的」,在聽佳君介紹後知道原來精美的福佳老地圖正是城市修理站的大雄所繪,這引發了我對這個方案的好奇。

行前工作坊,大雄向我們分享她是如何找到店家、蒐集資料的,大雄的分享讓我了解到:訪談,不是硬要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資訊,對於店家也不見得會是一種利益交換(店家不一定要藉由訪談增加其知名度),從大雄身上我看見更多的是她和店家做朋友、尊重對方的專業等特質,這是我認為值得我去學習的地方,就如工作者在場域裡施行方案,很多時後不僅只是單一方案結束後就失去連結,而是要去學習、思考如何和對方藉由方案更認識彼此、增加彼此雙方的連結,才可以使工作者在場域中建立及組織網絡、互助互利。

這是我第一次和其他系合作做一件事,當一開始聽到要和英文系合作時,我的心情是期待又好奇,和不同科系、不同專長的人一起做同一件事對我而言很新鮮,期待合作過程中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有不一樣的學習,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為什麼英文系要來畫地圖,想知道畫這一份地圖對他們而言是不是有什麼意義。

第一次店家踏查時會擔心自己站在店家門口拍照、作筆記會被當作奇怪的人,不太敢一直站在店家門前,有時只好再一次路過、躲在角落做紀錄,其中還有一個老闆還很熱心地出來問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踏查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小心得,像是有時候我們根本不會注意到小巷子中會有店家,於是就碰運氣地詢問其他店家是否知道附近有沒有修理店家時,就可能會有新的收穫。

藉由這次的機會,我們走進社區觀察店家,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社區中的修理店家或商家有時會開在鄰近的地方,可能是隔壁或對面,就像華榮市場裡的一條小巷子中,裡面就有好幾家修改衣服的店面,不知是剛好住在附近的居民有一樣的修改專長或是有什麼其他的原因,我覺得這很有意思。

一路踏查到最後幾間店,好像就越來越上手,彷彿懂了大雄說的:把自己當作消費者,去和店家做朋友的意思,當自己先放下我要問到哪些店家可以接受訪談時,就越能自在地去聽對方的故事,而對方也會更有意願對自己分享。




◎陳奕勳(東吳社工系):

一開始對於踏查的想像是輕鬆的。

我負責的區塊主要是華榮市場內部及外面一整圈,感覺沒有要繞多大圈,也有事先設想大概主要的目標區塊會在哪裡,應該走一走看一看就結束了,甚至以為一小時內就可以解決,但當天實際踏查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因為我在星期六早上八點進行踏查,此時大多數的店家都尚未開門,即使是原本預估最重點踏查的華榮市場內部,但卻也因內部的修理店家數量跟預期的完全相反(幾乎沒多少間,即便有也都集中在修鞋店),導致踏查幾乎沒有成果。

我反思自己將踏查一事看得太過容易輕鬆這件事。首先,一開始的工作坊並沒有很積極的去參與或者主動地去補進度,導致我一些經驗並沒有汲取到;再來是關於時間的安排是按照我的時程表有空的時間來決定我何時進行踏查,而不是取決於店家或師父們應該會上工的時間,我覺得這些都是我在這次踏查裡對於自身行動的反思。



◎東吳英文系 李凌瑄(Melody)

「修理,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句話真是在認識福佳社區裡的修理站後感受滿滿的一句話。 

  在選定要做修理站這個主題後,我們便在福佳社區裡踏查了修理店家,踏查的結果讓我滿是驚訝,原來小小的一個福佳社區有這麼多提供修理服務的店家啊!但是在驚訝的背後,我反思了一下我的生活,我好像真的沒有因為一個在使用的東西壞掉後,為了再使用它而去尋找修理服務。在這個現代什麼都講求「快」的社會,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沒有考慮到「修理」這個選項,因此,希望能透過我們的影片,告訴大家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很多技術高超的師傅能夠提供修理服務來延續一個物品的使用週期,讓物品陪著身為主人的我們「走更遠的路」!




◎東吳英文系 賴玟諭 

我仍記得一開始決定要做修理店地圖後,大家齊心協力,聯合社工系的同學一起去福佳社區踏查,過程中要放下自己的羞澀與膽怯,上前去詢問店家營業時間,聯絡電話等資料前,還要先解釋為何需要蒐集這些資料,我們的意圖是甚麼,都先跟店家解釋清楚,然後才有下一步的動作。我覺得過程中,有時候會滿挫折的,有時會被店家無情拒絕,但是有時又會遇到很好的店家,如影片組那家電器行,讓人覺得不虛此行。算是個滿特別的體驗~

接著,篩選資料時,先將細項都列在表格上,然後我們按照多數店家的區域來選擇,最終選定以文林路與中正路兩條叉路來作為我們的修理店家。我們找出社區居民平常最需要的八種類別,然後再將一些資料不齊全的店家刪除,最後就剩下地圖中的十八家修理店家。

地圖設計最辛苦時應該是在一開始的地圖繪製,用ai軟體的鋼筆工具,一個一個畫出小區域,最後完成時完整的圖片時,簡直快要哭出來了。既累卻又覺得值得。 接著就是八個店家的代表icon,我們三個人一起繪圖,比稿,最後採用我的稿,其實覺得對不起Linda,因為我也覺得她畫的應該很辛苦,也反覆上色了幾次呢!總結,店家icon 出來,地圖出來,就進入排版程序了!

哪知,其實這才是大考驗的時間。第一次的排版,被老師糾正後,我全部重改,仔細去思考老師的意涵,老師當初對我說,設計應該是先顧全功能再來才能考慮美感的問題。我第一次的排版沒有做好,所幸在我改良後,就有達到老師的最低要求!

理念的部分由我的兩位組員一起去執行,先產生中文稿,再翻成英文稿。中文稿也花了一些時間,謝謝嘉書老師幫我們校稿,最後還請Catherine Diamond 教授幫我們潤飾英文稿的地圖理念。此外蘇老師也給我們很多地圖的建議,才成就了這張地圖。

我覺得比較辛苦的事應該是我的心態問題。我常常遇到困難的第一個想法都是逃避問題,覺得自己做不到,但是我又覺得不甘心。然後真的去做了之後才發現自已其實有這個能力,因此到現在我都告訴自己不要輕易放棄,不管喜歡或不喜歡,都去做了以後再來說。對我來說,這也算是我突破自己的!我想,這也是我選這堂課的初衷。當初看到學長姐的成果被吸引住,就想著之後也要選這堂課,讓自己學到很多事,並且跨出自己的舒適圈,突破自己自認的極限。現在我很開心的說,我終於又往前一步了~ 能夠產出這麼可愛的地圖,真的是大家一起努力所來。謝謝我的組員、指導我的師長們、還有摸咖啡的老闆!


回計畫主頁面:|陪你久一點|福佳里地圖工作坊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