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們,如果你們會說話,會告訴我怎樣的故事呢?
這一兩個月,因為工作的關係,都沒上來好好寫文章,接觸了很多二手物,去了一些充滿二手物品的地方、倉庫、房子、街角。看著物品被堆放在各式各樣的空間,例如說密集的一層一層往上疊,縫隙裡塞入各式體積較小的物品,偌大的舊物倉庫,實在數不清到底堆放了多少東西,滿臉鬍渣的老闆從搜集與販賣二手物品中獲得一些生活津貼;或者是各式物品散落一地的空屋,老奶奶坐在板凳上,說兒子與孫子搬走之前的事,每挑起一個物件,老奶奶都有說不完的往事,那是隨物品附贈的絕佳贈品;或者是在街角,拿出身上的寶特瓶來與回收阿婆搭訕,順便偷看她推車上的戰利品,依照材質整齊的分類,失去性格的物品們有了新的身分。
倚著人類生活與價值觀被定義的各種物品們,即使是兩個完全一模一樣的東西,也時常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在古物行舊貨商店裡最常見到的,就是一些極具時代韻味的舊物,像是老碗碟、老家具、老飾品、老玩具、老工具……“老”與“舊”,在這裡是被極為尊崇的兩大特色,通常也能夠直接轉換為“金錢的價值”,但是到底需要多老、多舊,物品才能夠躋身進入舊貨市場,再度受到人類的青睞呢?
這也是我這幾個月一直在思考的事情。所謂的“識貨”到底是需要“識”到些什麼呢?
以下是我的一點小小心得與思考,提出來分享給大家,也希望聽聽大家的想法!
舊貨專家通常看的幾個重點,不外乎是物品的年代、製造者(國)、是否為大量生產、特殊性/稀少性、趣味、時代意義、材質……而物品是否還可正常使用,這個要素通常就不是最大的考量,或許是因為一旦上述幾個條件皆具備,即便功能已損壞,僅剩下擺飾一用,那也是值得。
不過呢,在這個識貨的過程中,也是有一定程度的主觀判斷因素,導致類似品項在不同販售平台,也會有十足價差,對於舊貨收藏者,這就是另一種“尋寶”的趣味與意義了。 初踏入這個舊貨產業的我,對於這類的判斷與現象還無法抓準,舉個有點愚蠢的例子,某日我拿起一個塑膠小人偶,大約半根食指大小,造型看起來是工程人員,屬於工程玩具組的零件之一,轉到底部看看製造國家,made in china,塑料脫模的邊線上色也不夠細節,四肢與頭部無法轉動,嗯,我想起小外甥在家裡玩的工程玩具組都比手上這個來的精細,以及在住家附近的回收中心,時常可以看見這樣的塑膠玩具,整組整組的被丟棄(估計是小孩長大或者買了新玩具),種種的經驗都告訴我,手上的塑膠小人偶,大概不會有人想要買吧?!不過,10分鐘之後,一名十分專業的業餘古貨大叔跟我說,這人偶至少也要賣150元。
震驚的我,實在無法理解這其中的邏輯,但仔細想想,這完全就只是因為站在不同立場去看待物品價值而導致的價差,從這個小插曲發生之後,我心裡浮現一個巨大的疑問,先擺到旁邊,讓我再舉個例子,舊貨愛好者對於物件的經歷十分感興趣,像是物件曾經被歷史名人擁有或使用過,這會大大提升收藏價值(其實不只是舊貨,金城武用過的毛巾想必在市場上也是大大搶手吧~),若是來場PK,老蔣喝過水的塑膠水杯,對上一只做工精細的玻璃老杯,到底誰會勝出呢??
在某次協助朋友擺攤的經驗中發現,很多人對於攤位上的幾只老碗公十分感興趣,大部份的人都是喜歡上碗外的圈圈花紋,不過一說出碗的來歷與價錢,大家就會收手離開,於是這幾只人民公社時期的老碗,錯失了找到新主人的機會。或許有人覺得,這些收手的人極度不識貨,就算他們買了碗,也無法以對等的眼光來看帶這些“老貨”,不過,像我這樣戀物的人,總覺得易碎的碗,不管來歷如何、前任擁有者的名氣大小,只要能夠平安活過60年都沒被摔破,就天下太平,令人值得尊敬了。
像是老樹一般,我想我是帶著這樣恭敬的心在看待這些舊貨二手物的,它們歷經的故事,絕對是超乎我們想像的精彩!所以,或許就是這點“無法輕易的透過價錢來評斷物品價值,因為實在覺得有點殘忍”的個性,讓我這輩子應該無法發大財吧(攤手)。
這樣撲朔迷離的價值認定,絕對就是一般大眾無法全然相信舊貨商的原因,對於缺乏對時代的觀察力的普羅大眾,對於古物商總是又愛又怕,很怕自己會被騙。
某天,朋友帶我去某個舊貨商那裡轉轉,半戶外的空間堆放著各種物品,有些缺角的檜木櫃子、精緻玻璃藝品、老玩具、蒙上灰塵的老燈泡、舊時用來炊糕的竹器,與一些地方人士的老匾額……有趣的是這裡的東西絕大多數來自當地人捨棄或丟棄,一次集合了這麼多舊物,彷彿是時間在此凝結,進而倒轉,我穿梭其中細細品嘗時光的美好痕跡時,突然看見一個小木牌,上頭寫著“古早傢具修理”。
突然間我想起,過去許多人對於我們,在現代這個粗製濫造社會裡,推行“修理”運動,所感到的不樂觀與癡人說夢,持反對意見或者觀望的人,大多跟我們說“修東西搞不好還比較貴,乾脆去買新的”,這樣的想法不停的刺激我們繼續思考修理行為的價值與必要性,究竟在這樣的免洗社會裡,修理行業有存在的必要嗎?而修理師傅的技術,是否也應該有所提升到另一種“修復”層次?(例如:老物品的修復技術的必要性,比修理電風扇的技術,來的重要且必須被保存延續?)
當然,被歸類在舊貨、古物、老物件一類的老玩意物品(vintage),與民生用品類的二手物,在市場價值上與民眾內心的價值觀上,自然有很大的差別,因此,當物件的立足點不同,“修理”與否,變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不過,身為地球人的人類之一,應該要以更宏觀的方式來看待每個物件,不只是物品本身在販賣體系的定價,我們更應該要去認識組成物品的原料與製造方式,為的是從製造端開始,徹底的“識”貨,這樣的做法,是還原物品本身真實的“個性”和“履歷”,不僅是辨別材質、理解背後的各種故事(從製造到販售),更希望大家能夠重新建立價值觀,讓每個物品都能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畢竟它們都是從地球資源之中被製造出來的,丟棄壞物就等於丟棄了一部份的地球資源,如此,還有什麼樣的物品,是不值得被修理(或者改造)的呢?
若能像看待人類一樣的來看待物品,那該有多好,因為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優點,每個物品也是,若能真正的“識貨”,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世界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價值觀的物品,不管是外表樸拙的人民公社老碗,或者是老蔣喝過水的塑膠杯。
by 大雄